跳到主要內容

為什麼我總是斷不開問題戀情:感情能設停損的關鍵是什麼?



















在離婚率高居不下的時代,感情議題常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。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早早壯士斷腕,選擇「主動」離開;而有些人則會選擇一再隱忍、持續不快樂,即使瀕臨憂鬱症發作的邊緣,仍舊無法離開一段食之無味,棄之老實說也不可惜的關係呢?

在一段關係裡所投注的時間、感情、金錢、體力都是人生的成本。一段感情或者是婚姻破局,無論導火線為何,只要做不到盡釋前嫌,接下來的過程兩個人都不好受,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是一種選擇,如果留在關係裡,能夠找到足以說服自己,更重要的價值,那不啻也是一個好選擇。但是對於有些人,只是自欺欺人,心底的疙瘩及陰影永遠存在,持續地讓自己悶悶不樂,糊里糊塗、相看兩相厭地過了一生。

停損,就是針對以上項目開始止血。不管對男人而言是時間,還是對女人而言是青春的那一分一秒,還是投入的金錢、關心、照顧、感情、心力……都能夠趁早收回。

秘密就在差別裡!

是否能停損的秘密,就在這兩個案例中。你可以從這兩個案例發現什麼嗎?

案例1:最近有位朋友A氣得牙癢癢地跟我抱怨,老公在外跟第三者同居,並不打算離婚,而且還表明了就是要在外頭痛快過活半年再回來,結果不出六個月,這段婚外情就宣告終結,第三者包袱款款走人。雖然老公回家了,然而對朋友而言,期間受到了諸多羞辱、委屈、憤怒及不滿無可發洩,但自己也沒打算離開這段關係。即使跟我訴苦時,那滿腔負向情緒仍是多到爆棚!

案例2:半年前心理治療時有位個案B,也是因為婚姻困擾而前來,沒想到談了三次之後結案。最近一次現身,已經相隔半年,氣色大好,精神奕奕,跟當時哭得梨花帶淚的她,判若兩人!猶記得當時主訴問題跟我朋友一樣,也是伴侶外遇,然而她當時就已經朝向主動提出離婚的準備及打算,如今還真是成功(?)恢復單身,外顯情緒跟我朋友截然不同,有些遺憾與感傷,但更多的卻是輕鬆、自在與快樂,也算是開展新生活及人生。

同樣是老公外遇,為何有人單純抱怨但維持現狀,有人卻主動離開這段關係呢?我認為「自我效能」會其中發揮的作用,值得了解。

由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,可以影響一個人努力的各個領域,無論是學習、工作、感情、婚姻及人際關係……等方面。一個人認為自己的力量可以影響結果的信念,將會決定當你面對嚴峻挑戰時,潛在實力的最大發揮及可能做出的選擇。

更進一步從史密斯(Smith)和貝茲(Betz)的觀點,「社交自我效能」是一個人對於社交能力的自信心:對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從事社交層面例如開啟、建立及維繫人際關係。因為離開一段關係,也就伴隨著接下來的問題:我有沒有能力再找到一個合適的伴侶?而找到下一個伴侶這個問題,也就扣著主動(或看起來被動)開展一段人際關係的歷程,以及這個歷程會不會成功的評估。

所以,社交自我效能高的人,面對未來即將要開展新的人際關係比較不害怕,不是只能被動接受目前的關係及困境,而是能抱持相對正向的信念。
所以,離開一段關係所必須承受的挑戰及考驗,剛好也是檢驗自我效能的方式之一。(聽起來有點悲傷與無奈~泣)。

回到前述的兩個案例。在這兩個案例中,自我效能又是如何運作及解釋呢?朋友A自五專畢業後就進入婚姻,之後就是家庭主婦,生活區塊及人際關係網絡就是家庭、購物兩點一線的範圍,接觸對象除了老公,就是以前的同學,還有在百貨、超市逛街購物或在健身會館認識的朋友,生活圈及人際關係單純,社交自我效能相對低。

反觀心理治療的個案B,一直以來都待在職場,工作從未間斷,工作領域及項目也持續擴張,每天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。進一步回顧成長過程,發現她有不少克服難關的正向經驗。無論是升學考試、求職面試、派駐外地工作、持續進修、跨領域學習,甚至連減重成功的經驗都有!

簡言之,過去的正向成功經驗,會進一步提升自我效能,確信自己能跨越難關,進而付出行動。也就是「自我效能」高的人,在面對嚴苛挑戰及未知的考驗時,相信自己能發揮潛在實力,做出的選擇能帶出更多的選擇,未來更加美好,而不是陷入死胡同。用個打趣的比喻,相信結束當前的關係會更好,下一個會遇到金城武,不會是八兩金,那麼要下感情停損的決定,也就沒這麼困難了!

如何提升自我效能

1.  累積成功經驗:從小事開始
自己的成功經驗永遠是最直接並強力的佐證。就像如果你曾經完成全馬,那麼下一場半馬對你而言,絕對不會感到困難,也能對完賽充滿信心。從小地方、小任務開始,透過持續練習,累積成功的正向經驗,自身能力的進步,也會回過頭來提升自我效能感。


2. 慎選人際網絡:替代性經驗及他人評價
觀察周遭他人的替代性經驗,也會影響自我效能感的高低。例如看到隔壁桌的同事每天下班都能慢跑五公里,沒道理工作量相近的我會做不到!然而要小心的一點是,如果同事慢跑只持續了兩周,恐怕也會減低自我效能感,因為看到他失敗,也彷彿自己會失敗。


此外,他人的鼓勵、評價及回饋,也會影響自我效能感,所以請「有意識」地與見不得人家好的人保持距離,主動接近溫暖友善,能夠激勵他人的前輩、朋友或同事。阿德勒曾經說過,所有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煩惱。但下一句則是,所有的喜悅也是來自於人際關係(如果你有閱讀完「被討厭的勇氣」二部曲的話……)。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,關係品質的好壞都是左右了你這一生是否快樂的重要變項。那麼你還不深思嗎?無論選擇離開或留下,找到這段關係中,你最重視的價值,或者透過自我效能的鍛鍊,為你的感情及人生勇敢而努力,祝福你!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離婚後才明白的事:「辭祖」

嬌小可愛的Maggie 用著小奔跑的步伐 出現在我眼前,蜜糖色的肌膚在炙熱的陽光下閃閃發亮。 我著實好奇Maggie 從哪裡趕過來,一聽到答案著實令我興味盎然。 「霞海城隍廟!不是吧?妳的約會邀請不斷,炙手可熱得很!還需要去求姻緣嗎?」我好整以暇卻又不解地問道。 Maggie 立即賞我一個大白眼:「誰去求桃花?我是去辭祖的。沒聽過吧!」她接著嘆了一大口氣。 「哇!這是什麼?」太新鮮了!「辭祖」二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。題外話,看好友翻白眼也是挺痛快的。 台灣傳統習俗,結婚都會拜過男方祖先,告知入了對方家門。然而離婚場面通常都很難看,沒有撕破臉、對簿公堂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,多半是落荒而逃,老死不相往來。也因此,通常也沒有機會再次進到男方祠堂,親自告知男方祖先雙方情緣已盡,日後無須庇佑,雙方也再無瓜葛。 據說離婚後若是沒有辭祖,男方家裡的祖先原本是庇佑,後來可能成為了干擾,認為自家的媳婦不孝,使得往後的健康、感情及財務狀況等方面都不順利。尤其若是有了新對象,也可能從中破壞,使得下一段感情無端產生波折。另有一說,對於子嗣的健康及學習表現也可能受到影響。 以上來自於Maggie 完成城隍廟辭祖,還有她認真請教網路大神,我才得知原來台灣習俗還有這麼一回事。 一個簡單儀式,讓心中塵埃落定 「我以前也沒聽說過啊,甚至連我老媽也不知道呢!這也算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吧。」 Maggie這麼說。 「辭祖」對於Maggie的意義, 是感念前夫家人曾給她的照顧及愛護,畢竟婚姻走不下去,是兩個人之間的事,而一事歸一事,對於這份親情,她仍是惦記在心。只是離婚後,雙方家人若再碰面總是尷尬,因此Maggie 左思右想後,認為留給彼此空間,不帶給對方無謂的困擾及情緒起伏,反而會是相對合適的做法。 我想,對Maggie 而言,雖然不能親自到男方家祠堂上香,告知兩人已經離婚,也不能以媳婦的身分親自道謝,至少透過到城隍廟完成辭祖,也等於在心中完成一個告別的儀式,將這份親情轉換成綿長的祝福,並且將曾有的羈絆及聯繫輕輕放下。 習俗是這樣子的,信者恆信,不信者也大有人在。無論如何,秉持正向

改變的美好,你只有試過才知道。改變的好處,也只有「你自己」才享受得到!

夏季總是天亮得早。習慣早睡早起的我,每天五點前就能起床,但總是東摸摸西摸摸,不是上網回覆 E-mail 就是先滑個臉書,彷彿是個晨起儀式; 然後才匆忙刷牙洗臉,準備出門練習瑜珈。 然而這天的狀況特別不同, 八點半 要趕赴「寫出影響力」這堂準備兩個月的超硬課程。往前往後估算了時間,必須在 清晨六點 抵達教室, 06 : 10 開始練習, 07 : 30 完成練習, 08 : 00 以前完成盥洗並離開教室。然而這麼早的時間,捷運尚未發車,也同時開啟了第一次騎乘 Ubike 去練習瑜珈的經驗。 早進教室人間仙境,晚進教室仿若魚市 有過運動經驗的人都知道,身上汗水淋漓、臭味四溢的尷尬情形,尤其來到還沒開始熱身,就瘋狂飆汗的炎熱夏季!臭到自己倒是不打緊,汗臭味迫害到隔壁練習瑜珈的朋友,尤其是老師及助教們,那就真是萬分抱歉,心中無數個對不起。 以往總是七點半才抵達教室的我,驚嘆更是驚艷地發現,只是「提早一小時」進入教室練習,不只有許多乾淨的瑜珈墊,甚至連教室內的空氣也格外清新,誇張一點的比喻如同人間仙境! 每個吸氣吐氣順暢無比,不會有默默皺眉時期。反觀以前總是七點半才進入教室的我,好像浸在腥味濃厚的魚市場裡練習,為難了別人,也難為了自己。 從那天起,離開教室後也多了一小時的從容,能在趕赴工作以前,多讀幾頁的書,或是在平價咖啡店瀏覽一下店內雜誌,或者只是安靜地坐在一隅,觀察著人來人往,都不失為生活中的微小樂趣。 改變的美好,你只有試過才知道。改變的好處,也只有「你自己」才享受得到 改變日常習慣如此,面對人生中的任何議題,也是相同道理。在持續消磨的感情裡,日復一日沒有止盡地抱怨、爭吵、指責、謾罵、索討、自責、挫敗及停滯不前的關係,奢求對方改變,那是一種對別人的勒索,也是一種對自己的逃避。 只有直面自己內心,選擇改變自己,才能從痛苦的迴圈裡掙脫,才能掙得更多的餘裕,為自己的人生思考,重闢另一條途徑,探訪下一個美好的風景。 持續抱怨輕鬆簡單,願意改變才是真正勇敢 不改變也沒有關係,第一種情形是「 你很滿意」 ;第二種情形是「 再大的好處也輪不到你 」。 只要嘗試著改變,就會有扭

學會「停損」是保護自己的底限,更是重啟人生的開始

這陣子除了忙工作、進修學習、聽講座,此外的時間就是跟學生時期的朋友相聚。時光荏然,橫跨了十年的光陰,看似驚人的數字,卻沒有在彼此的外貌下,刻劃出明顯的歲月痕跡,只是對談的語氣中,每個人有各自的故事,有些劇情相似,只是扮演了對立的角色,聊起來多了不少的感慨與悵然。 有人成為別人感情世界裡的第三者,也有人的婚姻在第三者的參與下宣告破局而收場。不同的角色,不同的心情及曲折。前者的痛苦是無法明講的苦澀、懊悔、自責持續在心裡翻騰,用放逐來逃避、麻痺及懲罰自己,然而自己的人生也彷彿停格靜止。而我則是在結束婚姻的轉折下,再次回到了單身的旅程,一邊修復一邊前進,開闢下一個風景。 「妳不恨他啊?」朋友咬牙切齒地問我。 「不會耶!」我表情平靜地喝了一口最愛的焦糖海鹽拿鐵。 「怎麼可能?」朋友仍是不可置信地問道。 「哈哈…我是不恨他!但我的憤怒可是沒在少的啊……」語氣詼諧,但也是實話。 學習設下停損點,來自於你夠不夠「認識自己」 「 打你一巴掌比較氣,還是打你十巴掌,你比較生氣? 」 朋友們多半覺得意外,但我想引用的是停損的概念。時間、感情、金錢、體力、付出的任何一切都是人生的成本。一段感情或者是婚姻破局,無論導火線為何,接下來的過程兩個人都不好受。只要做不到盡釋前嫌,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只是自欺欺人,心底的疙瘩及陰影永遠存在。 你願不願意,還有敢不敢去認識,自己內心跨越不去的那道崁,到底是出於愛?還是出於面子、恐懼、不安…抑或是選擇離開以後,所必須承擔的包袱及社會壓力? 如果你願意面對自己,願意揭開自己抗拒及逃避的內心,不只是表面上那說來動人又冠冕堂皇的「愛」,而是深入認識到自己的所有不安及焦慮,你才能做出更忠於自己的選擇及取捨。 正因為選擇及取捨,才能在「 早期 」停損。很多人就是這樣鴕鳥心態、壓抑、隱忍、自欺欺人、糊里糊塗、含恨莫明地過完了一生,兩個人成為難離的怨偶,不是關係冷漠疏離,就是看到對方厭惡、反感偏偏又無可奈何,下班後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在外遊蕩,不斷拖延回家的時間。這個家,早已不是自己的家。這樣的伴侶關係,你的身邊絕對不會少見! 越晚停損,被消耗掉的成本越多,而所謂的越不甘心、越不放手正是來自於此。 用感